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

腐蝕機制-前言

 讀API571之前,我想先聊聊兩件事。

1.      閱讀API571筆記的注意事項

2.      API571怎麼掌握方向與重點


第一點

我覺得比較有效吸收的方式是參加讀書會,因為你得自己先讀過一遍API,你會有很多納悶,經過思考討論後,這些知識才會是屬於你的,其次是一直反覆多看我翻譯的這些腐蝕機制,腐蝕機制幾乎像是國中數學一樣,是一種背科,看得越多就會越熟悉,其實還是要大量閱讀其他文獻才有辦法融會貫通。
 
有個提醒要說,我可能會說錯某些知識,如果你願意指正,我會很感謝你!第二,我一定會省略一些API文章中的內容,因為有時候我不一定知道他的重要性,或者我覺得一再重複,覺得幫助不大,覺得不懂,不懂的地方就不能亂說,我就會省略。
 
最後,謝謝你們願意相信我,打開這份檔案。

那我儘量把我會的API571知識分享出來。


第二點
 
在看每個腐蝕機制的過程,我自己會把材料和環境一起看,洪兄是畫分成腐蝕三要素(材料、環境、腐蝕因子)API並沒有強制規定要怎麼劃分,而後面我會在說明什麼是材料和環境,所謂的環境其實就是API裡面提到的Critical factor的內容。
 
腐蝕機制要成立,必須要有材料和環境一起配合,只要缺一個條件,腐蝕就不會成立,所以我們在看待預防保養和解決問題的時候,就會分別從材料和環境去著手。
 
在看API571不是要做研究,而是要快速掌握現況,先建立國中的基礎知識,再來慢慢進階到高中、大學的解決問題能力。我的內容大部份講的很粗淺,其實真正的變化還有很多要學,我先講大方向,之後,你會看到有些方向是不太一樣的,到時候,再來慢慢補齊初階、進階知識。
 
材料先記得這三種材質: 碳鋼、低合金鋼、不鏽鋼(高合金鋼,又有分:300系列、400系列、雙向不鏽鋼), 這三種是依照Cr含量來區分,一般Cr含量越多,高溫強度較佳,抗高溫腐蝕性也越好,例如高溫硫化、高溫氧化、高溫氫攻擊等高溫機制,Cr含量是耐蝕性的主要元素。

大致有這三種材質,遇到其他特殊的材質,像是鎳基合金之類的,之後再補充。
 
關於材料:
 
三種材料是依照Cr含量區分和顯微組織是依照金相和晶系區分,三種材料也會有機會出現相同的顯微組織。後面會先定義三種材料,再來定義常常看到的人名鐵,像是肥粒鐵(Ferritic)、麻田散鐵(Martensitic)、沃斯田鐵(Austenitic),這是他們在顯微鏡底下的結構不一樣,由發現者命名出來的,因為顯微組織就像是一個金屬的長相,有些結構長得光滑,有些結構長得歪七扭八,這會造就不同的物性和化性。
 
三種材料: 碳鋼、低合金鋼、不鏽鋼。
 
碳鋼(carbon steel是一類含碳量介於0.02%~2%之間,再加上其他元素極少的鋼材,碳鋼大部分是肥粒鐵、麻田散鐵和波來鐵的結構型態。

 
比較常見的A516,是一種淨碳鋼(KCS),雜質和含氧量非常少的一種鐵。

低合金鋼(low-alloy steel是鉻Cr含量小於12%,也有人稱小於10%的合金鋼。
 
常見的低合金鋼有P11(Cr含量: 1.25Cr)P22(2.25Cr)P5(5Cr)P9(9Cr)。因為在找材質表的時候會看尾數,所以看到尾數就大概要知道是低合金鋼。
 
不鏽鋼(stainless steel是泛指含12%以上Cr的鋼鐵合金,又依照晶系、金相組織可分為五類,講晶系和金相太抽象了,用另一種概念解釋會比較快理解,就是同素異形體,最明顯的例子是木炭和鑽石,鐵碳平衡圖其實也是在說明同素異形體的事情。
 
同素異形體,是指由相同的化學元素組成,而結構形態卻不相同的單體。同素異形體由於結構不同,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上也有差異。
 
鐵的同素異形體,在常壓下,單質鐵有三種同素異形體:α鐵、γ鐵和δ鐵。高壓下存在第四種異形體稱ε鐵。
 
不銹鋼的鐵、碳、鉻、其他金屬的組成成分不一樣,受到環境的溫度壓力影響,會生長成不同的結構型態。即使同樣成份,含量一樣,受到環境影響,也會結晶出不同的結構型態。
 
如果你跟我一樣,不懂什麼希臘符號,也忘記同素異形體,那就用長相(顯微組織)幫他命名,不鏽鋼有300系列、400系列、雙相不鏽鋼,他們的記憶點是由長相區分,不鏽鋼的長相大致分為五種,肥粒鐵(Ferritic)、麻田散鐵(Martensitic)、沃斯田鐵(Austenitic)、雙相不鏽鋼(Duplex SS)、析出硬化型(Precipitation-Hardened SS)


肥粒鐵(Ferritic)又稱為α鐵、α-Fe,其實還有其他的希臘字母代表肥粒鐵,我只是用最常見的代表一下,他的長相很北拋拋、玉咪咪,特徵是低硬度、高延展性、具有磁性,常見的有type430405409

沃斯田鐵(Austenitic)又稱為γ鐵、γ-Fe,沒有磁性,具有低溫韌性,也就是沒有延性-脆性轉移溫度(DBTT),常見的代表是300系列不鏽鋼。300系列主要含有Cr來抗腐蝕,但是會發生高溫敏化,所以加上Nb(347)Ti(321)抗敏化。

麻田散鐵(Martensitic),它的長相是針狀,硬度最高,也最容易脆化,可由沃斯田鐵急速冷卻產生麻田散鐵,最常見的代表是type 410。可提供良好的拉伸強度、高溫潛變、疲勞強度。

下圖: 麻田散鐵



雙相不鏽鋼,基本性質由50%沃斯田鐵+50%肥粒鐵組成,在硫磺工場和RDS都有一座雙相不鏽鋼的風扇,為什麼設備材質會選擇雙相不鏽鋼?
 
使用碳鋼的缺點是會遇到鹼性酸水腐蝕(Alkaline Sour Water),如果用300系列沃斯田鐵,300系列有很好的抗鹼性酸水腐蝕能力,可是,會遇到氯離子腐蝕,為了避免氯離子腐蝕,400系列肥粒鐵有抗氯離子能力,因此,設計雙相不鏽鋼擁有一半的抗鹼性酸水腐蝕和一半的抗氯離子能力。雙相不鏽鋼還是會減薄、氯離子腐蝕,只是腐蝕程度相對碳鋼、300400低,要注意的是他在加工上不好加工,所以在選材的時候,會非常注意這點。

再多學兩個就可以大概看懂鐵碳平衡圖。
 
雪明碳鐵(cementiteFe3C),是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鋼裡面,它的特徵就是硬、脆。

波來鐵(pearlite),是由肥粒鐵和雪明碳鐵之薄片交互排列而成。

關於環境(Critical Factor):
 
API571的環境影響有很多,舉凡: 硫化氫、胺液、流速、溫度、壓力降等等,會影響金屬損傷或導致腐蝕的條件都算是環境影響因子。學這個沒有其他方法,只能靠自己硬背。
 
關於環境的影響,環境先以溫度做區分200C以下主要是電化學腐蝕反應,因為溫度較低無法直接發生腐蝕反應,因而需要「液態水」作為電解質,來使腐蝕反應發生,如大家常聽到的「濕式」硫化氫損傷、CUI、酸水腐蝕,都是需要液態水存在的環境,才會發生腐蝕反應。
 
相較之下,200度以上因溫度已讓腐蝕反應具備足夠的動能,所以可以直接使腐蝕反應發生。這是高溫腐蝕機制跟電化學腐蝕機制本質上的不同。
 
損傷型態:
 
損傷型態先大致用厚度(thickness)的減薄和應力裂紋(Cracking)來區分,其實還有其他的損傷型態,這兩個比較大眾,在看API先抓住這兩個關鍵字。
 
比較特別的是穿晶裂痕、沿晶裂痕,之後再補充。
 
根據焊道和裂痕方向,要注意467號裂紋方向,其他的之後再補充。



時間:

有些裂痕是長年累月的慢慢累積的,像是減薄,我們不怕減薄,最怕的是突如其來的裂痕、疲勞,它們是你無法用任何檢查手段去找出來的缺陷,當你在看損傷型態的時候,就會注意到缺陷的輕重緩急,有些是急迫性的,有些是慢慢來的,所以設備發生缺陷的時間與位置需要做紀錄,記錄他的週期,方便做預防保養的動作。
 
在現場的經驗,我多做一個提醒,我看到一些缺陷的發生時間和工序很有關係,施工順序和長出缺陷的時間要注意,比如說,做預熱的時候,不會長出缺陷,但是,同樣的位置做退火,就會長出缺陷。這需要大量經驗和知識去累積,才會看到缺陷背後的脈絡。
 
總結:

1.          先選擇材料,再加上環境因素,可以幫助你判斷、篩選出腐蝕機制。
2.          注意顯微組織,會讓你在腐蝕機制更容易知道原理。
3.          注意損傷型態,可以幫助你掌握腐蝕的輕重緩急,與確定檢查方法。
4.          掌握腐蝕的輕重緩急,就能先初步掌握資源分配。
 
API571也可以延伸到設備或管線的維修方法。
 
如果可以,再多學一點容易腐蝕位置、預防方法和檢查方式。
 
問題:
 
Q1. 製程流體為純硫化氫(乾燥無水)@120C;碳鋼材質,是否會有腐蝕問題?
 
Q2. 製程流體為純硫化氫(乾燥無水)@300C304材質,是否會有腐蝕問題?
 
Q3. 製程流體為hydrocarbon+ HCl氣體(乾燥無水)@120C;碳鋼材質,是否會有腐蝕問題?

 
Reference:
維基百科
https://www.phase-trans.msm.cam.ac.uk/2008/Steel_Microstructure/SM.html